当前位置: 首页> 银行业中报亮眼,保交楼政策出台,房地产行业要开启复苏之路了吗?
  • 银行业中报亮眼,保交楼政策出台,房地产行业要开启复苏之路了吗?
  • 2024-05-24 08:58:32
  • 近期,多家银行纷纷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从这些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还是非常亮眼的。无论是资产规模、营收、净利润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转折。资产质量也有所好转。

    以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例,平安银行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0.22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净利润220.88亿元,同比增长25.6%。招行实现营业收入1790.91亿元,同比增长6.13% ;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94.20亿元,同比增长13.52% 。

    这说明,当前银行业的运行还是非常稳健的,风险也是可控的。虽然有个别银行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但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银行个体上面,占比都是非常小的。

    两年来,由于受宏观政策面以及疫情的影响,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有所降低。表现在资本市场上,整个银行板块表现低迷,股价持续创出新低。就连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这样的优质白马股,回撤幅度也高达40%左右。

    当然,光从利润上来看, 银行股似乎没有被资金抛弃的理由。资金之所以远离银行股,更多的是出于宏观政策方面的担忧。房地产行业则成为了绑在银行业身上的一个 “雷”。

    众所周知,历史方面的原因,银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成为了生死相依的一对孪生兄弟。

    这几年,由于“房租不炒”政策定位,以及房地产行业降杠杆去库存,主动挤压行业风险,房地产行业进入严冬。

    这时候,一些负债高,盘子大,又不专心聚焦主业的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引发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地震。

    面对这些“暴雷”的房地产企业,再加上监管部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三条红线。银行自然不敢再给房地产公司继续融资了。而且为了达标,不得不想办法收回贷款。

    以招商银行为例,截止到6月末,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及借款金额为3972.43亿元,占比6.7。个人住房贷款有1.39万亿,占比23.4%,高于监管要求的20%,需要进一步压降。

    没有了信贷资金的支持,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全国各地的楼盘就只能停工了,形成了事实上的“烂尾楼”。

    而那些买了这些楼盘的业主不干了,他们耗尽了家底交了首付,好不容易买的房,居然烂尾了,而银行的贷款还每月要还。

    随着这些暴雷房地产公司状况的持续恶化,业主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供潮”,愤怒的业主们集体向银行发出了拒绝还贷的“告知函”。

    很显然,如果任由现状发展下去,将是非常危险的。可以不保房地产企业,但是民生不能不保。民生大于天,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在这种情况之下,近日多部门联合发布了稳定房地产行业的新政。提出压实房地产的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的方式支持那些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交付。切实落实“保交楼,稳民生”。

    这样一来,那些深陷烂尾楼盘的业主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招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金额347.86亿,不良率只有0.27%。平安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余额318亿,而平安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有2829.19亿元 ,占比很小。

    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供给端,需求端问题不是很严重,也是可控的。

    当前,各地也纷纷给房地产需求端松绑,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工具。

    有的地方放松了限贷限购政策,比如郑州、宁波、南昌等地。有的地方则是降低了首付比例重庆、温州、昆明、武汉等地。还有的地方直接提供购房补贴,比如上海、长春、沈阳、太原、无锡。

    北京、广州、深圳则是放松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同时下调了房贷利率。下调房贷利率的地区还有杭州、昆明、合肥等地。

    通过这些工具箱的完善,就短期而言,房地产市场的压力会有所缓解,需求端的问题解决了之后,销售额就会上升,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金就会回流,供给端的问题也会随着得到解决。

    中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提升,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人流会继续向大中城市涌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泡沫也即将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