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说说那些年,我们对“老沈阳”的三个误解
  • 说说那些年,我们对“老沈阳”的三个误解
  • 2024-05-19 09:53:28
  • 每逢周一早上,大家整齐划一的堵在外出的路上,等到周五早上,竟然又是一番“和谐”的局面。

    甚至,当一个刚到沈阳没多久的毕业生出门上班快被早高峰的拥堵急哭的时候,旁边总会有一个淡定的司机大哥出言安抚,

    再着急,那车也不能从桥头飞到桥尾去。

    而现实是,老沈阳的那份淡定不只于道上,更在“队”上。

    比如乌央乌央的一大群人,能在熟食店门口老老实实的排一溜儿长队。哪怕逢年过节店门口的队伍排出三道弯来,也照样有人站在队尾翘首以待。

    然而,你可以让沈阳人有目标的排队等,却不能指望一个上了年岁的老沈阳乖乖待在家里。

    这也令我诧异的又一个地方。老沈阳的好动,远远超出我对老年人养老养生的理解。

    在都市新闻里,这群老沈阳有个统一的名称,叫“退休大爷”。

    印象里我以为的退休大爷,是走到哪儿都自带小马扎,没事儿聚堆一起研究研究“马走日、象走田”,隔三差五看看新款保健品的团体。

    奇怪的是,沈阳大爷们的退休生活远比我料想的更放得开。

    有大冬天只穿短裤往水里面扎的,有喜欢在公园里“左膀右臂”带上阿姨们一起跳舞的,还有一大清早在单杠上练360度前空翻的。还因此上了电视。

    大概是我从来沈后一直未曾系统化地去往老城的公园体验过晨练,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演绎。

    新城区也有公园,但对比之下,只是单纯跑跑步,溜溜娃,大家还是含蓄了些。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好奇这些年长的“能人异士”家都住哪里,才能几乎雷打不动的每天到公园“晨昏定省式”的打卡?

    直到后来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位千里迢迢赶去逛早市的阿姨,才从中悟到了真相。

    在这些年长一辈的老沈阳眼里,大概城区里从东到西,也不过1个小时而已。坐公交到哪里都是几站地,不远。

    早两年一度沈阳大户型的楼盘产品卖得特别好,也让我以为老沈阳们其实内心里也是对好山好水的大别墅充满渴望的。

    然而,我又误解了。

    并不是每一个老沈阳都愿意守着一套城郊大别墅养老。

    以前我不理解,同样的价钱能买更好更大的房子,大家干嘛不搬家?

    后来慢慢的我发现,答案其实就在这些老沈阳放飞自我的日常里。

    城市老龄化越来越深,楼市里这几年才冒出的五花八门新兴居住板块总归是陌生的。

    大家离不开老城区,本质上已经不是受生活配套完备与否的影响,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

    挑剔新兴板块的交通、医疗等配套的背后,其实内心更渴求的,是那些短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才能积累出的,带着老盛京特征的——“烟火气”。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主城之内每每开发住宅项目基本不愁销售客源的根本原因。

    早上整装待发地出门,在拥堵中穿越几个区上班,晚上又归回了去。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更新里,许多老沈阳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需要的其实并非颠覆和重塑,反而恰恰是一种传承。

    那将是带着老沈阳叱咤广场早市精气神儿,活跃于新时代的盛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