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TOD项目,很多人都会是虎躯一震:
但你知道TOD的全称不?
容小弟装个B,TOD的全称是TRANSPORTED-ORIENTED DEVELOPMENT。
它的形式是将高层住在建设在基础连接设施的上盖,亚洲常见的是轨道交通的上盖。
在房地产市场产品内卷、推陈出新的今天,TOD在未来一定是最重要的产品业态。
未来20年,我国还会有2.69亿人口移居到城市,以我国大型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公路网密度,无法承担以私家汽车为运输系统中枢的交通环境。
以香港著名的日出康城小区为例,该社区共24000户,可以容纳6-8W人口。
有20个这样的小区,就可以装的下目前整个黄埔区的人口,有40个这样的小区,就可以装的下整个番禺区的人口。
TOD社区缘何具备这么高的居住效率,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地铁上盖可以总结的。
在过去,城市的发展,是先有人群聚集,当人群聚集,交通需求大时,再去修地铁。
这叫「线跟人走」。
举个现成的例子,广钢新城和牛奶厂这对楼市冤家,都是先规划建设小区,再修地铁。
线跟人走是过去城市发展最常见的模式。
而TOD的建设理念是「人跟线走」,先修轨道交通,再吸引人来买房。
不只是新城区这样做,老城区的TOD项目很多也是用这种思路开发。
比如知识城镇龙TOD(越秀星汇城)、番禺客运站TOD(金地天峯)、白云区槎头TOD(五矿江天际)。镇龙是新城区,后两者都是老城区的新开发。
这些都是人跟线走的典型设计。
一个好的TOD社区,一定是一个多功能的社区。
土地综合开发的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在开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开发综合收益。
一个好的TOD社区,除了有效的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效率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外延性特点。
表现在一是可以拉动周边1-5公里之内的小区生活效率,二是通过交通优势,提高市内不同区域的通达性。
混合用途的另一面,是将自身融入到整个片区之中。
鉴于以上的两个特点,TOD社区的建筑密度,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
建筑密度太低,对人群的聚集性不足,那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配套商业、购物、娱乐,甚至教育。
因为优质的服务业,一定是建立在足够多人群基础之上,否则都是空谈。
我觉得一个好的TOD社区,在设计上要注重:
这个词有可能又是我原创的。
建筑的呼吸感是指低中高密度的建筑,要错落有致的设计。
商务部分,建筑密度可以提高,住宅部分可以设计为中等,那公共空间、绿地等部分,则需降低建筑密度。
它既有横向的空间、动线,又有纵向垂直的空间、动线。
常见的例子:地下跑地铁、停车,地面有公交,地上是商业空间,盖顶则可以提供绿化。
这种设计最大的优势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拓展的社区的功能性,符合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
国外的TOD项目,除了轨道、汽车交通外,非常重视的一点是自行车通勤友好。
我国虽然曾经贵为自行车上的国家,但现在骑自行车的人明显减少了。
电驴一扭,天下我有!
考虑到行人通勤,应该更注重小电驴和步行的方便性。
那综合起来看,TOD项目的交通动线,从大到小,要考虑城际铁路、地铁、公交、汽车、电驴,以及步行。
优秀的TOD,在动线设计上有很高的要求。
以上几个要点,如果都做的比较好,那么这样的TOD社区必然不差。
而好的TOD项目,通常会有比较高的溢价。
咱举个全世界最发的TOD城市香港的例子。
但是将军澳的房价却堪比九龙。
因为将军澳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成了一个容纳40多万人口的巨型TOD社区。
整个片区由多个地铁上盖楼盘组成,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巨大的社区。
从将军澳去香港岛、九龙都比较方便,高峰时刻还快过荃湾线,吸纳了整个港九市区的居住需求。
不止是将军澳,荃湾、沙田也一样是大型郊区TOD社区,房价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