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公摊,公愤平摊”!自从1995年李嘉诚把公摊面积带到大陆来以后,咱们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就开始正式引用了公摊这个规定,从此那些买过房子的人,也就开始“把公愤平摊”了。不瞒大家说啊,我当时买第一套房子的时候,房产证上的面积是137平米,但是公摊面积却有34平。也就是说我花了137平的钱,却只买了103平的房子,哪能没点愤怒啊!不过最近青岛又出了一位苦主,我和人家比起来,那还算是幸运的了。青岛这么房主买了一套110平米的房子,开始售楼处说公摊面积占31%,但是房子到手后只有61平,也就是说实际公摊面积都高达46%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明明买的是房子,为什么就一定要买这公摊面积呢?这算是捆绑销售吗?
大家回顾一下买房子的时候,售楼处的销售经理是怎么给你解释房子面积的?起码这几个词大家应该听到过吧,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再负责任点的销售经理,可能还会提到地毯面积。就这几个专业术语一出来,大家是不是就有点懵了?说的是些什么玩意儿,赶紧签合同赶紧交房吧。结果房子到手一看,我去……怎么小了这么多?然后你再去找销售经理去问,销售经理就会说:我早就和您解释过了啊!那么他们这套专业术语,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别看这些词挺专业,但是如果稍微解释一下,还是很好理解的。首先来说房子的建筑面积,就等于套内面积加上公摊面积,也就是你的房产证或者购房合同上写的那个数。而套内面积又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和套内墙体面积,就是从你进家门开始,所有的场所,包括墙体。公摊面积包含的就多了,电梯井、楼道、楼梯间、走廊、警卫室等等。而他们说的那个“地毯面积”其实就是套内面积。这些全部加在一起,就是你买下的“建筑面积”。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公摊面积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有些地方大,有些地方小呢?
公摊面积的定义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你进入楼道开始,任何与你的房子无关的面积,都是公摊面积。包括电梯井啊、走廊啊、管道井啊、变电室啊、设备间啊,等等、等等!但是一栋楼的公摊面积到底有多大,其实是没有规定的,完全是开放商自己说了算了。而我们买房子的时候呢,又不可能拿着尺子一点一点的去计算,所以各种各样的幺蛾子,就这么出来了!什么幺蛾子呢?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冬天取暖只是套内面积的事儿,我们交取暖费的时候,却要按照建筑面积来交呢?物业公司只维修公共设施,基本不会跑到家里来给我们修水修电,我们物业费为什么也要按照建筑面积来交呢?就算这些事我们都忍了,那公摊面积明明是业主们花钱买下来的,那在电梯里、走廊里收取的广告费,为什么却不给业主,而是给物业呢?所以说啊,公摊面积这件事,对于业主和开发商来说,根本就是不对等的。我虽然不敢说所有开放商都在暗度陈仓,但是他们可操作的空间确实很大。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公摊对我们来说这么不公平,为什么不直接取消了呢?
开头我们就说了啊,大陆的公摊是由李嘉诚引进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发明这套制度的中国香港,却早在2013年就把公摊给取消了。但是一个制度的取消,肯定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对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不过对于开发商来说,公摊绝对不是你们胡乱操作、暗度陈仓牟取暴利的工具,同时也希望他们对业主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