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抑制通州区域的住房投机投资,给过热的商品住房市场降温,稳定区域市场,2015年8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通州区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通州区商品住房销售管理的通知》。
要求在符合北京现行限购政策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四类家庭,才可以购买1套通州区商品住房:
三是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其他区县户籍居民家庭,需近3年在通州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四是在京无房的外地人,需近3年在通州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截至目前,通州“双限”已满七年,北京楼市调控经过了一个轮回,而政策放松迎来了难得的窗口期。
那么,堪称楼市调控力度全国第一的通州,能否在这轮“松绑潮”中有所突破呢?
把时间轴拉长,近十年通州房地产行情的变化受“双限”政策影响也很明显。
2013年-2015年通州年成交套数均超5000套,2013年更是高达13262套,而“双限”政策落地后,成交规模一直低位波动,2021年最高峰时也未超5000套。
市场占比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2013年-2015年,通州新房成交套数占全市的比值均超过15%,而2016年至今,占比一直未能恢复至“双限”政策前。
“双限”虽然让通州楼市投机炒作行为销声匿迹,也让区域市场陷入了沉寂和冰封。
现阶段,北京新房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市场明显回暖的趋势还不明显。
而土地市场整体趋冷,房企拿地意愿不强,为防止土地流拍,激发市场活力,政府调整土地出让金缴纳时间,优化拍地流程,但效果是两极分化,热门地块仍受追捧,冷门地块还是无人问津。
通州显然属于后者,近两年,通州土地市场唯一的高光时刻是2021年一批地,挂牌的3宗地块全部溢价成交。
但随后就遭遇了流拍,即使部分地块顺利出让,也是依赖区域平台公司托底,甚至部分地块降低起始价后仍无人报价而在预申请阶段被撤销。
通州区土地偏冷的原因主要是市场整体下行,另外通州“双限”导致的区域内去化速度缓慢,存量压力大也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因素。
这七年,通州“双限”不仅限制了楼市的投机炒作,同时也让合理住房需求释放的节奏放缓。
比如部分在朝阳国贸工作,想在北京东部置业的非京籍购房者,因为缺少通州社保或个税而不能考虑单价更低的通州;另外企业从其他区域搬迁至通州,员工累计的通州社保还不满3年,也不能在公司附近购房。
从这个角度看,通州“双限”在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方面有优化的空间。
近期事情有所转机,官方表示亦庄新城范围内台湖和马驹桥的“通州购房双限”问题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两个地方放开“双限”指日可待。
但单单台湖、马驹桥突破“双限”可能对整个通州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作用不明显,对通州土地的成功出让影响也很小,因为这两个板块更靠近经开区,与通州核心区域关联度不高。
目前全国政策进入新一轮松绑潮,北京也出台了针对特定区域、特定项目、特定人群的定向宽松政策,也期待政策层面考虑通州“双限”的部分优化,在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的同时,激活区域楼市,促进区域内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