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的房贷啥时才能降啊…|LPR超全指南
  • 我的房贷啥时才能降啊…|LPR超全指南
  • 2024-05-11 08:03:29
  • 这对买房还贷的朋友来说,是个好消息,月供或许能少还一点了。

    先为你快速总结了这次下调后的3个要点——

    看过结论后,详细的科普,我们来详细聊聊——

    你可以看做「银行的底线」,我们或公司想要申请贷款,银行都要参考这个利率来放贷。

    >5年的长期贷款,以5年期以上LPR为基准。

    比如企业找商业银行贷款,时间往往不会很长,参考1年期LPR;而我们买房,找银行贷款一般都是10年往上,所以一般会参考5年期以上LPR。

    现在99%的人交房贷,就是在「5年期以上LPR」的基础上浮动:

    如果我们展开LPR的英文,或许更好理解一些:LOAN PRIME RATE,原意是给「最优客户」开出的贷款利率。

    也就是说,LPR可以看作是银行给「最信任」的人开出的「最低利率」。

    朋友A收入稳定,有房(可做抵押物),借5万你会觉得他完全能还得起;

    朋友B无房无工作,还喜欢赌博,向你借500元你可能都会犹豫。

    类似的,LPR后面加的点,主要就是银行根据「贷款人的信用」来决定。

    信用低,怕日后赖账,每次就多还点;信用高,评估出你有能力还完,那每次就给你低一点。

    我们和银行确认合同后,加点就是已经固定好的,变的就是这个5年期以上LPR了。

    理论上,100万的商业贷款,贷30年,等额本息,这次降完总计能少3.18万,还是挺可观的。

    而是由18家银行在MLF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去掉最高的和最低的,平均下来形成的一个利率,能更好反映市场平均水平。

    你可以简单理解,MLF是银行的借钱成本,类似于「进货价」;而LPR则是他们的贷款收益,类似于「售价」。

    为了让更多人来光顾,成本降低了,售价也会跟着降低。

    所以上周一MLF下降后,这周LPR也跟着下降了。

    LPR下降,反过来也说明,目前市场的平均贷款水平并不高。

    今年上半年,房企顶着债务压力消极拿地,还爆出了上百个烂尾楼的「断贷潮」,房贷这块压力很大。

    落到我们消费者这边,大家的买房热情也不太高,就连此前火爆的杭州,新房、二手房也成交低迷。

    在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中,高层对5.5%的目标松了口,但是对房地产却加大了重视度:「保交楼」是核心,「稳定房地产市场」被放在了「房住不炒」前。

    上周,央妈还联合其他部门,出台了支持「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的措施。

    所以这次房贷利率下降,毫无疑问是想吸引更多人来「贷款」,稳一稳房地产。

    自然,我也看到不少网友吐槽说:「我缺的哪里是贷款利息,而是买房本金」。

    在我看来,与其散发情绪,抱怨时代,不如多思考「当下的变化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怎么做是更好的选择」——

    值得留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的房贷都会「立刻跟着下降」。

    不论你已经还贷几年,主要是看你和银行约定的「重定价日」是什么时候。

    虽然LPR是每月更新,但我们的实际房贷利率,并不会每月都跟着变动。

    如果你的重定价日在发布日前(8月22日),今天的LPR下降,就和你今年的房贷利率没有关系了;

    如果是在今天及之后,才是跟着本月最新的LPR走。

    如果「重定价日」是每年1月1日,定价周期是1年,那么就是「上一年12月20日的LPR」决定了你这一整年的贷款利率;

    并且今年5月,央行还降低了首套房利率的下限,在LPR的基础上还能再减0.2%。

    不过也对首套房下了定义,必须是「普通自住房」。

    就拿上海来举例子,符合「普通自住房」的房子就有限制:面积要小于140平,单价也不能太高(内环<450万;内外环之间<310万,外环以外<230万)。

    两方面来给你定定心:

    二来,其实我们在和银行签合同的时候,还能跟银行商量5年、10年的重定价周期。

    每次重新定价时,定价基准会调整,定好后是会延续一整个周期的。

    至于浮动比例,各地方政府有不同,依然可以根据当地楼市政策,有10%~30%的浮动空间。

    这就要根据大家想要买房的地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最后,还想提醒你几句房贷置换的事。

    这几天身边有朋友接连收到广告,说能把房贷「置换成低到3.7%的利率」。

    想提醒你的是,给你打电话的不是银行,而是贷款中介。

    他们通常会收取贷款金额的0.5%左右作为中介费,而后续的所有风险则由自己承担。

    比如我一位朋友,最近就因为资金用途不符合规定,被要求在1个月内还清上百万的贷款。

    总之,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贷款,至少要提前问明白申请门槛、真实成本和还款方式,搞清楚潜在的风险,谨慎做决定。